嘉祥郗氏作为士家大族,在中国历史上显赫六百余年,与其优良的家风是分不开的。郗氏家风主要体现在忠君爱国、崇文尚武、崇义尚贤几个方面。
忠君爱国。郗鉴一心为国,是东晋的“定海神针”,平定了三次国难:一是评定王敦之乱。王敦与堂弟王导都是东晋的开国功臣,王导主掌政策事务,而王敦则掌握军事力量,掌管东晋政权的实际权力,当时的人更称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。后王敦发动叛乱,意图夺位。郗鉴毫不犹豫地站在朝廷一边,与明帝共谋讨伐王敦之策。二是平定苏峻之乱。王敦之后,苏峻、祖约又发起叛乱,郗鉴登坛流涕,誓师勤王,同陶侃、温峤一起平定叛乱。三是平衡士族势力。东晋是士族门阀势力超过皇族势力的朝代,宫廷矛盾错综复杂。维护好王朝的存在,就要处理好这些宫廷矛盾。其中丞相王导与庚亮的矛盾、王导与陶侃的矛盾最为突出激烈,时有出现内战的危险。郗鉴在这些矛盾中,力求抑制矛盾发展,起到了稳定时局的作用。
再如,唐代郗士美平王承宗之乱,同样体现出郗氏忠君爱国之风。元和十年(815年)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反叛,遣盗杀宰相武元衡,京师震恐。唐宪宗令河东、义武、卢龙、横海、魏博、昭义六镇节度使聚兵进讨。当时正值淮西用兵,国力虚竭,河北诸路大军多相互观望不肯前进,独昭义节度使郗士美率精兵镇压叛军营垒,亲临阵前,击鼓助威,指挥将士出击,大破王承宗军,杀死叛军千余人,迫使王承宗上表归顺。
崇文尚武。文武双修是郗氏家风的一大特色。郗氏有成就者多为军事长官,但都又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。郗鉴官至太尉,是国家最高军事长官,却学识超群,有文集十卷(隋书《唐书经籍志》)传于世。郗鉴长子郗愔官至都督徐兖青幽扬州之晋陵诸军事、平北将军,有文集四卷。唐朝郗士美官拜昭义节度使、忠武节度使, 12岁时,能背诵《五经》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。与人讨论经传,对答如流。他父亲的好友萧颖士、颜真卿等人都赞为奇才。郗氏也不乏文人学者。据汤用彤《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》统计,郗超有佛学著作《本无难问》《法濬书》《与支法师书》《奉法要》《通神咒》《东山僧传》等16种,今唯《奉法要》存留,被收入僧榕的《弘明集》中。郗绍所撰《晋中兴书》,七十八卷,一作八十卷。刘知几称其为东晋史书中最佳者。郗纯以文学举进士。得到张九龄、李邕多次称赞。以文才闻名,与颜真卿、萧颖士、李华等人为好友。有文集60卷行于世。
人们只知道郗鉴是“书圣”王羲之的岳父,其实郗氏还是书法世家。郗鉴一生勤于政事,闲暇留心翰墨。宋人陈思《书小史》说他“草书卓绝,古而且劲”。《宣和书谱》说他“作草书下笔刚决,略元留滞,厚实深沉,丰茂宏丽而不乏风神”。传有《兰陵帖》。郗鉴的长子郗愔,善章草、隶、今草,年轻时与王羲之齐名。唐张怀罐《书断》说郗愔书“纤浓得中,意态无穷,筋骨亦胜”,评价颇高。可惜没有书迹流传下来。郗鉴次子郗昙善草书。郗鉴孙子郗超,以草书知名,不拘古法,意到笔随。有《远近帖》传世。
崇义尚贤。郗鉴人品德行贤达,以儒雅闻名乡里。初当地正处饥荒,但人们仍然因为感谢他对乡人的恩义而送他物资。但郗鉴并不独占所有,反而分给宗族和当地一些孤儿和老人,受惠者甚多,受到当地人的称颂,乡人则推举郗鉴为首领,让他带一千多户人到峄山(今山东邹城峄山),逃避战乱。任兖州刺史、镇守邹山时,在战事不息而没有外援之下闹饥荒,虽然人民要捕野鼠燕子等动物来充饥,但仍不叛离郗鉴,反而人数渐多,三年之间就拥众数万。
郗鉴的孙子郗超与谢玄不和。遇前秦苻坚准备发动进攻,夺取东晋政权。已经像恶狼一样侵吞了梁州、岐州,又虎视眈眈地想攻占淮水以南地区。当时朝廷商议对策,打算让谢玄北上讨伐苻坚,世人对此颇有争议。只有郗超说:“谢玄这个人率师北伐一定能成功。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武府中共事,发现他用人都能各尽其才,即使是小事,也能得到妥善的处理。由此推断,他一定能建立功勋。”谢玄果然立了大功。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,又敬重他不因个人喜恶而漠视别人的长处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